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必要、适宜的特殊教育,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随班就读的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又能为这些儿童提供怎样的服务呢?这里我就以听障儿童为例说明:
一、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听力损伤后会使儿童的心理活动发生某些变化,了解和掌握听障儿童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可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随班就读的听残学生。
1、听障儿童的感知觉特点
听力损伤可使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完整、不准确。同时,听残儿童的视觉、触觉、振动觉、嗅觉、味觉等健全感觉,发挥着补偿听觉缺陷的作用。其中,视觉起的作用最大。我们会看到听障儿童不停地盯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口型和面部表情变化,以此将听不清或者听不到的话语看懂。长期的锻炼使他们视知觉能力有很大提高,观察事物比较敏锐细致。
2、听障儿童的注意特点
听障使得一般声响刺激不易引起听障儿童的注意,而来自视觉、触觉、振动觉的刺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再者,由于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观察事物,而视觉不能同时注意多个刺激物,注意不同的事物一定有先有后。而普通儿童可以凭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注意多个刺激物。譬如,普通学校的老师经常面朝黑板边板书边讲解,有时边走动边读课文。对此,普通儿童既又看,还可同时记笔记,听觉注意、视觉注意、动觉注意同时注意着不同的对象。同样面对这些教学场面,听障儿童就难以做到这样。他们看见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却看不到老师说话的口形,也没听清老师讲的话。因此,老师要照顾到他们这种注意的特点。
3、听障儿童的记忆特点
听障儿童感知觉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头脑中留下的视觉、触觉、运动觉表象比听觉表象要多。直观形象的东西,他们记得快,保持得好,也容易回忆出来,对语言材料则不太容易记,再现也不完整。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的语音表象往往是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特别是听力损失严重影响人对语言韵律、声调的感受。而语言的韵律、声调美对记忆语言材料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体会语言的韵律和声调美,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言材料,这是视觉识记方式难以替代的。因此,缺乏听觉帮助的听残学生在记语言材料时常常感到枯燥无味,机械识记多,意义识记少。
4、听障儿童的语言特点
听障儿童语言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听障儿童语言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生理的发展,与同龄普通学生有明显的差距。即使在听力语言康复班受训后的聋童,他们的语言发展还未完全形成,需要老师、家长的继续训练。这些听障儿童口语形成晚,又会影响他们书面语的学习。第二,他们的语言形成与生活经验之间不同步。听障儿童自懂事起每天接触的生活现象并不少,但表达各种生活现象的词语(语言)并没有同时听到学到,造成他们见到的不少,会说的不多。直观刺激的第一信号与表达直观刺激物的第二信号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与普通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形成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第三,语言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差异显著。随班就读的听障儿童有的经过康复中心或康复班的训练,话说得比较清楚,词语也比较丰富,与普通儿童差距不明显;有的说话不清楚,词语也比较单调;有的甚至不会说话,就靠一些比比划划的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
5、听障儿童的思维特点
听障儿童的思维发展与普通学生是一样的,遵循由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但是,听力障碍带来的感知活动的局限性和语言发展上的滞后性也给听障儿童思维发展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这首先反映在听障儿童的思维水平比较长时间地处于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形象性特点。如,他们在运用量词时将飞机写为“一空飞机”,将冰棍写为“一条冰棍”。其次,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同龄普通学生缓慢。受语言水平不高的制约,在思维过程中语言参与的成分和作用相应要少。譬如,听障儿童对给课文分意义段和概括中心思想显得比较困难,因为这需要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有的听障儿童即使分出了意义段,却不能充分表达理由,因为他们掌握的语言还不足以指导和概括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