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做人难,难做人。许多在位多年的校长感叹:“当校长难,当好校长更难,当‘好校长’难上加难。”我以为,当校长难,当职高校长更难,当农村职高校长更是难上难。此话也许有些夸大其辞,但农村职高校长确有不少“难为”。古人说“在其位,谋其政”。谋求学校生存,发展农村职教是农村职高校长的职责。农村职高校长谋政应“盘点”“难为”,讲求谋略,化解“难为”,把握“可为”,力争有所作为。
一、症结“盘点”——农村职高“难为”探源
1.政府行为难把握。(1)我国现行的“三级分流”方针的实施,“实际上把普通教育当作培养人才的一等教育,把职业教育当作‘分流’出去的‘二等教育’,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双轨制’,并用政策给予支持”。(2)一些地方政府领导为求任期政绩对发展农村职教的意识淡薄,未把发展农村职教真正摆上议事日程,踏入农村职高大门调研的力度不够。(3)政府统筹力度过小。一是缺少统筹安排,宏观调控不力,农科教结合、农村“三教”协调难以真正实施,农村职高只能自求生路。二是政府统筹职业教育体制仍不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及劳动就业不能有效地衔接,劳动准入停留在口头上。面对部门而不是面对市场办学,造成各地条块分割,职教资源分散而不能合理利用,办学效益不理想。三是在教育工作中对普教和职教认识不一,重普教轻职教。(4)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甚至教师的一些工资项目也要由学校负担。不仅如此,学校收取的办学经费也被纳入政府财政统管,而统管却被某些部门卡管甚至被调控,学校办学开支经费还得请示审批。然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的投入程度,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对市场的适应程度。”(5)尽管近年来政府加快发展高等职教,但高职院校层次低、本科少、专业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办学水平有限,且收费高,被人们视为“次等高教”。高职与农村距离较大,对农村中职拉动作用不大。
2.学校经济难有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宏观背景条件。为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但农村经济发展难有突破,许多地区农业仍是粗放型经营,农民“靠天吃饭”,收入低。同时,农村中一些较高收入的人纷纷进城安居乐业,贫困的经济状况使得一些农民对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不够支持而且也难以支持,而更多地希望子女进城“脱贫”。其次,城乡二元制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间现实生活的诸多方面存在不平等,使得以培训农村经济适用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农村职高自然受到冷落。
3.社会观念难改变。(1)农村社会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对待知识、科学、教育的价值观念落后。“重读经,轻为技”,“官本位”等传统观念依旧很深。部分农民满足于温饱型生活,“学科技,强技能,闹市场,奔小康”的意识淡薄。随着高校扩招,一些农民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有所升高,不顾实际地把不该送入普高的子女读普高,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路,希望子女“走出农村跳出农门”,鄙视农村职教,视农村职高为“三流”教育学校。(2)用人单位存在着“重文凭,轻水平,重学识,轻能力”的现象,往往存在凭一张学历证书判断能力的错误价值取向,学历至上与一些用人单位学历主义的录用方法交织在一起,在现实中起到了教育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中职毕业生的出路变窄。
4.学校自身难适应。(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偏僻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构成了学校发展的潜在影响,使得学校辐射范围狭小。(2)学校装备陈旧。农村职高普遍存在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设备不足,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职教的要求。落后的生产工具难以培养具有先进技能的学生,竞争已经输在起路线上。(3)教材建设滞后,新的适用的教材难以出台,学生难以学到新的知识。(4)学校收费低,现行的经费体制使学校经费短缺,入不敷出,“求爷爷,告奶奶”也难筹措。窘迫的财政状况使得校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办学经费的严重缺乏成为制约农村职高发展的“瓶颈”。(5)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要随生产实践而发展,教学时空跨度大,教学对象在求学目标、知识基础方面具有极大差异,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从事职教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然而,农村职高文化课、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衡。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面狭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不强,职教教学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少。另一方面,农村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在职的一些“优秀”教师因招考进城安家乐业或直接离职而去,还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再者,由于目前人事管理制度的政策限制,学校急需用的教师难以被引进、不需用的教师又难以辞退。师资素质难适应现代职教的需要,使农村职教形成了文化课不适应升学、专业课不适应就业的畸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