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学教研 > 教育科学

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

南阳市教育局 https://jyj.nanyang.gov.cn 时间:2020年12月29日 来源:

近来,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质疑不少,诸如“教学目标不明确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使命缺失”、“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过程形式化”,等等。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以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现代教学文化和以接受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学文化的冲突。为此,我们不妨从文化学的角度检视教学文化冲突过程中的问题,畅想教学文化整合过程中的方略,从本源上探寻课程改革的生长点。

 

社会文化学研究表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遵循“积累”、“突变”、“整合”等三大规律,文化整合在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这为我们促进教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作为文化变迁与发展的主体,我们的作用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理解为存在方式,在文化的“积累”、“突变”、“整合”过程中协调现代教学文化与传统教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理解课程,积累课程感悟

 

还课程以文化品质,即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多元理解,关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精神的引出”,而不是制度化、客观化的知识的接受。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国际课程领域近几十年来重点研究的问题。

 

  1.走向课程理解。从国际课程领域的研究范式看,人们已由开发课程转向理解课程,从课程理解中还课程以文化品质。走向课程理解,就是视课程为“符号表征”,用个人的视角去理解课程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不难看出,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与课程进行对话,其目的不是为了理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而是从“政治的、种族的、自传的、现象学的、神学的、国际的、性别的、解构的”角度理解课程。

 

将当前课程领域研究范式与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相对照,不难发现,我们的研究方向还需要作一些调整。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大多来自于课程理论,而不是课程本身。课程专家离教师太近了,他们不是回答教师问题的“顾问”,而是带着他们的思想来指导教师的“指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教师理解课程的空间。理解是个体对事物的体验与感悟,是不能替代的,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就是教学文化的价值吸纳过程。教师要让自己融入到课程之中,在理解中研究课程,在研究中理解课程,广泛地积累课程的滋养,使自己真正地拥有课程。

 

2.改造校本课程开发。正如国际课程研究促进协会主席派纳所说,课程开发时代已经过去。国际课程研究表明,课程的文化品质所以失落,与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有关。泰勒原理将课程视为学校教学的材料,强调课程开发的课程目标、计划、实施与评价等四个环节,崇尚的是科学主义。泰勒原理给人多方面的误导,误导人们主要从技术层面上去把握课程开发,误导人们从执行的层面上把握课程的实施。为此,我们必须改造校本课程开发思路,凸显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性特点,我们要在理解中开发,在开发中理解,在理解与开发的过程中拥有课程的感悟。

 

理解教学,实现教学突变

 

理解教学,就是要立足于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学习的理解,理解教学还包括教师对自我教学过程的理解。理解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的反思与批判中获得教学方法的突破。如何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我们可以从斯腾伯格的“教师是研究者”,从埃利奥特的“教师是行动研究者”,从凯米斯“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以及从布鲁克菲尔德的“教师是教学的批判反思者”的口号中得到启示。

 

1.教学设计科学化。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首要的任务是要弄明白学生的学习规律有哪些;其次是要弄清学习材料及课程目标是怎样与学习规律相匹配的;同时,还要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与相应的学习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从本源上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教学活动情趣化。创设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在于唤醒学生的精神生命。教学活动情趣化表现为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实际,表现为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表现为学生能够通过成功的体验,激发其自信心、成功感,能激发起更高的学习欲望。教学活动的情趣化,还表现在学生由此敞开心怀,让师生之间加深理解,彼此接纳、感染,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理解经验,实现文化整合

 

理解经验,就是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交流、沟通教学现象背后的体验与感悟,通过对话的方式表达对教学文本的阐释性洞见与反思性预期。理解经验以新课程理念为主导,通过组织一系列研究活动高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想,求得教育经验的审美认同、规范认同与习俗认同。

 

  理解经验,就是要通过开展真实的校本教研活动,调动参与者的情绪,引导参与者表达真实的疑惑,表达个人不同的观点,以真诚诉求相互认同;理解经验,就是要按教师的发展水平分层,给每一位教师确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分配相应的教研任务,以期待谋求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