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模式无障碍阅读
建设教育强市我们怎么干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内容

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谱写南阳教育新篇章 ---王盛超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9日 点击数: 字体:

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市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大市、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的重要基础。与普通教育连续多年高位运转相比,我市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校企合作水平低、人才培养质量差等问题,如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我市建设全省教育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高等职业院校5所,在校生规模6.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5所(不含技工学校10所),其中,省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所(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南阳建筑工程学校)、市属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2所、县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1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生10.5万人。全市拥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5所,河南省品牌示范校5所、特色校17所,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3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全市10个县全部创建为河南省职教强县。

“十三五”以来,我市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所改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专任教师383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3529 人,“双师型”教师2364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2%和62%。全市31所中等职业学校与省内外106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了6个高水平专业群、7个省级重点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3.5万人左右,毕业生就业率和稳定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我市在7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职业教育精准脱贫技能培训工作,全市已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3887人,实现了“培训一人,成才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市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人民群众所盼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办学条件薄弱,职普比例失衡。

一是市属中职资源整合工作进展缓慢。实施河南省职教攻坚一、二期工程以来,我市县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工作已基本到位,但市属中职资源整合和职教园建设因为种种原因进展缓慢,严重影响市属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发展。因工业学校新校区建设推进不力、南阳农职院二期进展缓慢,南阳工业学校、宛西中专、宛北中专、宛东中专和南阳经贸学校、南阳艺校为整合考虑,资金投入减少,教师补进停滞,学校发展陷入困境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由于河南省没有出台市、县(区)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同时,县区级“教育费附加30%部分的资金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再加上历史欠账较多,我市中职学校总体办学条件较差,中职资源容量不足我市现有35所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招生最大容量为38000人,省教育厅下达我市中职招生任务为86039人,以现有的办学规模,完成招生任务困难很大,职普比严重失衡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三是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职业教育虽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其社会地位仍得不到认可,长期受“学而优则仕”和“望子成龙”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仍比较严重,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偏见,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关注度不高、认可度不够。其是部分县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保障性政策措施难以贯彻落实

二)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优势不突出。

一是办学体系不完善。中职多而不强,高职缺乏特色,现有体系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横向脱节、纵向结节,中高职衔接的通道不畅,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尚未建成。另外职教高考改革尚未落实到位,职业院校学生考入本科的机会较少,学历提升空间有限,客观上影响了优秀生源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二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中心城区中职资源萎缩严重,南阳幼师与邓州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创建南阳科技职业学院后,将以高职招生为主;南阳农校升格为南阳农职院,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即将并入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南阳工业学校与宛西中专、宛北中专、宛东中专整合建设南阳工业职业学院;南阳中医药学校仅保留牌子挂靠在南阳医专,南阳一职校更名为汉冶高中转型办普通教育下一步中心城区中职学校只有南阳二职校、南阳五职校和南阳体校,办学条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三是特色优势不突出。作为人口大市、经济大市和人力资源大市,我市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专业设置与我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经济贡献度低。下一步要强化市场导向,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找准办学定位,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培养模式落后,服务发展乏力。

是类型定位不准。在职业教育招生困难时期,部分职业学校为解决生存问题,通过办普高班助力学校发展,导致现在仍未脱离普通高中办学“影子”,忽视内涵建设,办学活力不足。职业教育参照普通教育办学、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的模式依然存在。二是育人方式落后。多数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调研不够,对行业标准、岗位需求、工作流程了解不够,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作是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的一种途径,合作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衔接问题。三是校企合作层次低。由于大部分惠企措施未能得到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部分只是停留在定向培养等较浅层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实现师资流通、共建实训基地、创新中心等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不足。

  、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强化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争取年底前组织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出台《南阳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一地一策”实施方案》等支持政策,设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奖励经费,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振职业教育整体士气,加快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建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南阳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全市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机制。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统筹布局、优先保障职业教育用地需求。优化服务,加大职业教育项目规划建设审批支持力度。

3.严格落实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确保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建立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等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足额落实生均经费标准,逐步提高生均财政拔款水平。

 4.把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健全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标准,每年对各县区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组织专项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优、以评促强。出台《南阳市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评选表彰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效明显的县区、单位和学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5.办好全市职业教育活动周和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方位宣传职业教育的办学政策、发展机遇和就业优势,深入挖掘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职业教育、认可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营造出人人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夯实基础,扩充容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1.“优化存量、盘活资源”为导向,坚持既定方案,加快推进工业学校新校区、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南阳技师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宛西中专、宛北中专、宛东中专与南阳工业学校合并搬迁,实现南阳经济贸易学校、南阳文化艺术学校与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整合发展。推进南阳科技职业学院二期建设,争取“十四五”创建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以我省即将启动的中职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支持县区政府整合域内教育资源,建设设施一流、功能先进的职业学校

3.扶植培育中心城区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以完全学校的建设力度、建设速度和建设经验,整合南阳二职校、南阳五职校等,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南阳市职业教育中心培育打造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校,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普职融通等建成产---创一体的示范性多功能教育基地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十四五”期间,在中心城区引进有实力的教育投资集团,建设2-3高水平的民办中职学校,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三是建议南阳医专与张仲景国医大学融合发展后,保留南阳中医药学校的金字招牌,同步规划建设新的南阳中医药学校,为我市建设中医药强市提供基础型人才支撑。

4.实施南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统筹全市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合理划定普通高中招生最低控制分数,逐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

(三)提质培优,打造南阳职业教育特色品牌。

1.以“双高”项目建设为抓手,重点培育一批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鼓励学校围绕“5+N”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推动专业链与人才链、产业链与创业链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支持市属职业院校承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推进大赛全员化、实现竞赛活动全覆盖。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出台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

3.加快完善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通过设立奖励资金,举办专项培训等措施,从市级层面对“1+X”证书试点工作给予政策支持。

4.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教育干部队伍,在合作办学、岗位设置、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发展自主权。允许职业院校根据实际需要开设绿色通道,自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扎实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活动。

(四)改革创新,争创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1.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建立发展改革部门牵头,教育、工信、财政、税务、人社、科技、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探索建立市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发布企业用工需求,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

2.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的办法,支持社会力量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形式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获得合理回报机制,落实激励政策,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3.围绕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布局,遴选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标杆企业。支持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等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创建产教融合型院校、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

4.支持产教融合型院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等多功能、多主体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

5.鼓励企业探索学徒制改革,支持校企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支持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将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情况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职业教育将迎来加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新时代,下一步市教育局将提升站位、勇担使命,坚持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聚焦重点破解难点打通堵点打造亮点,奋力推进我市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我市打造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南阳市教育局主办 南阳市教育网络管理中心技术维护

豫公网安备 41130302000407号  ICP备案号:豫ICP备08104692号 网站标识码 4113000029

地址:南阳市范蠡路南阳市便民服务中心 电话:0377-63136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