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是全省教育大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627所,在校学生266万人,占全南阳市人口总额的四分之一。体量大、热度高,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推进南阳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目前南阳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党委教育工作领导体制运转不畅、学校党建工作层层递减。虽然成立了地方党委教育领导小组,但常态化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少数县区对地方党委教育领导小组的工作重视不够,未认识到其代表党委统筹协调教育重大问题的日常工作部门的重要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如何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研究不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知识技能教育的附属。
(二)未形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职、回归人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的育人方式还是相对单一,还以知识为本位,以“教”为主导的静态学习模式。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顽瘴痼疾依然存在。完善育人体系,就是要统筹办学治校的各个领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历史欠账多,投入渠道单一,教育供给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中心城区和县镇大班额问题依然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择校热度不减。学前教育普惠性低,而且发展规模偏小,中心城区核心区域仅有公办幼儿园10所。公办幼儿园少而进不去、优质民办园收费高而上不起。学前教育的保教水平还有待提高,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教师队伍亟待加强。从编制总量看,按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最低标准,我市教师编制缺额近20000名,是全省编制缺额最多的省辖市之一。从队伍结构看,青黄不接、老龄化现象严重,农村中小学体音美、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短缺,中小学、幼儿园女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工作任务重,出现职业倦怠,在职教师辞职、骨干教师流失情况有所凸显。
(五)教育信息化还比较落后。互联网不仅深刻改变着教育,也赋能着教育,成为重塑教育形态、拓展教育功能、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但我们的一些校长、老师还不够敏感,仅仅把互联网当作一种教学手段,看不清其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现在,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实践已经在全国全面萌芽,我们不仅硬件设施要上,更要在理念更新、教育教学、管理应用上见实效,加快实现教育体系的全面提升,推动“互联网十教育”深度融合。
(六)安全稳定压力大。城镇学校大班额造成学生拥挤,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集中,大多数学校人防、物防、技防不到位。中小学校人员密集,师生作为弱势群体,容易成为思想极端人员攻击的对象,突发暴恐事件防不胜防。特定利益群体人员众多,在重要时间节点出现非法越级集体上访的风险极高。
二、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一是尽快完善市县两级教育党建管理体制。理顺各县区与市级教育系统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加强对全市教育事业的领导。二是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按照《南阳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逐步推进民办学校党建重点工作的逐项落实。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知识技能教育,加快构建互促并重、相互融合的双轨育人体系。
(二)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完善党政评价。重点考核地方党委、政府教育政绩观树立情况和教育突出问题解决情况。二是完善学校评价。对幼儿园,要重点评价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等情况,坚决遏制“小学化”倾向;对基础教育,要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对职业教育,要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情况。三是完善学生评价。紧盯“全面发展”,落实“五育并举”。四是完善教师评价。紧盯“师德为先”,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
(三)扩充教育资源总量。一是完成中心城区完全学校建设年度任务。二是推进市一中新校区建设。倒排工期,销号管理,落实日报告、周报告制度,确保年底前主体完工。三是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市中心城区14所中职学校、培训机构整合为基础教育资源。四是推进职教育园区建设。按照选址位置不变、规划设计方案不变的要求,明晰责任主体,解决土地征迁、资金筹措等问题,确保工业学校新校区开工建设。五是建设南阳大学城,持续推进张仲景国医大学复建工作。六是严格执行《南阳市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配套建设一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居民规模在3000、5000、10000人以上的,要分别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规模较大的住宅区,要集中规划建设中小学、幼儿园。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应当与首期建设的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四)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一是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行学前教育民办公助,通过建立标准、加强监管等办法,用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大力发展规范普惠的民办幼儿园。二是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总结基本均衡发展的经验,坚持重视程度、投入强度、工作力度“三不减”,持续消除大班额、持续解决“乡村弱”“城镇挤”问题。结合乡村布局的改变,对农村学校分布状况进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从既便利学生上学又有助于操高教育质量的角度,尽可能地归并一些办学条件差、水平不高的村小和教学点,对些中心村和乡镇所在地的学校,通过增建学生宿舍、配套生活设施等措施,改造成寄宿制学校,更好地服务周边群众。对市区和县城,要加强人口流入规模和速度研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把学校建设布局作为优先考虑因素。把学校布局调整与持续化解“大班额”和“超大班额”问题结合起来,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提供条件。三是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整体提升行动。发挥淅川、西峡、邓州、方城、镇平等地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唐河、新野、社旗、南召的指导,既要“龙头引领”,又要“遍地开花”,既抓实常规、循序渐进,又借智借力、快速突破。四是打造高水平职业教育。结合我市突出发展“主新特”产业的战略布局,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提升服务我市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能力。推动建设20所高标准示范性中职学校,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立教之本。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一是健全教师素质提升体系,持续提升教师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按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2.5%专项安排,并按时、足额拨付到位。统筹省培、市培、县培三级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打通线上线下培训,搭建网上培训平台,扩大优质培训资源覆盖面。二是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师德师风”是第一评价标准,持续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三是改进教学教研机制。选取一批示范性学校作为教研培训基地,组织参训教师以实地观摩、现场听课、座谈研讨等方式开展驻点教研活动,更加深刻地体验先进学校的育人氛围、校园文化、办学治校理念,更为深入地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校长、更多的教师不断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四是加强教师补进。落实中小学教师补进长效机制,算清消除大班额的教师需求账,按需补进教师。
(六)构建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一是培育师生互联思维。推动教师顺应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信息接受方式、交流交往方式变化,从知识占有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组织者,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推动学校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通过网络把学校和社会联结起来,变成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平台;推动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创新创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增强参与未来竞争的能力。二是用互联网改造教育教学,必须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特别是要积极利用远程直播、同步课堂等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缓解师资力量弱等问题;要探索运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方式针对学生“碎片化”时间,探索“互联+思政”教育模式。三是运用互联网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重点是把大数据运用到教学管理校园管理、政务管理等备方面,根据数据分析握学生认知特点,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探索差异化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能施教。
(七)确保大局安全稳定。疫情防控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总要求,精准防控、常态化防控,慎终如始筑牢校园防控底线;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以安全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深入开展“集中攻坚”行动;盯紧看牢特定利益群体,及早落实包保责任制,坚决把信访重点人稳控在当地;强化底线思维,高度关注教育舆情,第一时间处置突发舆情,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