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淅川县教体局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为育人目标,高站位谋划、系统化设计、有效性实施,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大力开展实验教学,强化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坚持开展有观察、有体验、有探索的科学教学活动,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和“创新”两颗种子,激励青少年学生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知和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本期以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为例,将淅川县这一做法予以刊发,以期各地各校学习借鉴,积极探索驱动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路径。
淅川县“6+工作法”
点亮渠首中小学生科技梦想之光
近年来,淅川县坚持立德树人和科技兴校理念,将弘扬科学家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引导变革教学方式,创新多元运行机制,探索“探究+实践”科学教育模式,坚持做好“6+工作法”,激发学生科技潜能,形成了具有独具特色的科学教育新格局,让科学教育真正地在校园里热起来、动起来、火起来、亮起来。
站稳课堂+探究,汇集课堂智慧“照路光”
科学启蒙,从每“一节好课堂”开始。课堂作为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主要通过教学研讨、“目标导学”课堂模式、“教-学-评”一体化等方式促进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科学类课程,配备课程标准和专业的科学教师,固定时间组织科学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研讨课堂流程,定期邀请教研室教研员到校指导。组织科学教师进行跨学科研讨,将科学与数学、信息技术等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自主编制校本教案、校本作业,充分通过导、学、练、展、评五个环节深入推进科学课堂改革,将科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板块有效融入课堂环节中,有效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度思考,深度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立足竞赛+探究,勇争竞赛人才“开拓者”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学校严格竞赛管理,大力推进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通过这一计划,一方面精准发现那些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比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自七年级开始,学校便开设数学和物理竞赛课程,同时成立专门的竞赛兴趣小组。同时,学校引入数学和物理双师课程。这一双师课程模式下,不同专长的教师相互协作配合,为学生带来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知识讲解与思维启发,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助力学生在学术道路上稳步前行。学校毕业考入淅川一高的姚自蹊和姚依卓两位同学分别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数学和物理一等奖,且综合成绩优异,他们均是在初中阶段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深入学习竞赛课程并且超前学完高中数学和物理课程。
稳步进阶+探究,不做夜郎自大“井底蛙”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盘活资源是关键所在。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已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其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科学实验室,实验设备齐全,硬件资源丰富,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为了全方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主动与高校对接,力求在科学教育发展方面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学校坐落于有着丰富教育资源的区域,其中淅川一高的教育资源优势尤为明显。学校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充分依托县高的优质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学教育活动。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参与高中数、理、化教材培训,学校教师与一高教师共同听课,共同教研,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得到很大转变。学校在教学活动设计上开启了进阶式的教学探索。针对九年级的学生,学校着重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尤其是在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学科上加大投入。学校精心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接触高中知识,使他们能够在初中与高中的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衔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高中的学习节奏,更是为他们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社团+探索,激发社团文化“新活力”
小社团也能迸发大智慧,科学教育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扎根壮大。学校结合初中学生的课程内容及年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学校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学科”类社团。通过大量阅读科学作品拓宽学生视野,加强科普教育;每周三下午固定开设各种学科类科学社团,如“ONE有引力”“万物生”“经天纬地”“数一数二”“千变万化”“智慧编程”等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学类社团,使社团课程在实验室中进行,不仅充分发挥实验器材的价值,更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与创造,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千变万化”社团,学生们利用化学变化制作口红作为母亲节礼物;在“万物生”社团,他们根据科普知识自制人体模型和细胞结构,使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经天纬地”社团中,学生们模拟“日食”“月食”变化原理、模拟都江堰的排沙原理等,使地理学习更具趣味性。在“智慧编程”社团中,科学教师通过编程代码,远距离控制“自制小火箭”发射;各种科学类社团层出不穷,每个科学实验室“人满为患”的场景已屡见不鲜,浓厚的科学气息真正融入到校园每一角落,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社团活动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将解答问题的能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注重研学+实践,追寻创意之门“新天地”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让研学旅行真正成为“移动的学校”和“没有围墙的学校”。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积极拓展与县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西峡科技馆、南阳科技馆等机构的合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互动模式,全面开展多样化的科学实践活动。 在“请进来”方面,学校通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以及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宣扬科学家精神,并组织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和科学的力量。为了增强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学校还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互动性科学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验,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在“走出去”方面,我们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通过亲临科学教育场所,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西峡科技馆、南阳科技馆等,开展场景式和体验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亲眼见证科学技术的应用,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进行动手实验、操作科普器材等,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探索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大胆创作+激励,摘取荣耀桂冠“独领风”
创作实践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是速度,也是耐力,需要久久为功。学校坚持进行科学作品创作实践大比拼,形成多元的创作激励机制,营造了浓厚的科学创作氛围,激励更多学生投入到科学创作中去。在精神方面,通过设立如“校园科技创作小能手”等多样化的奖项,在全校大会上表彰优秀创作者,授予荣誉证书,同时利用校园文化长廊展示优秀作品,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投入创作。在物质方面,根据创作类型给予不同的奖品,像给科学社团创作优胜者提供科普类书籍以及飞机、火箭、航天器等模型,这种激励机制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又营造了科技创作的氛围。在创作激励下,学校科普类作品层出不穷也相继荣获各种表彰。《酒精火箭》《病毒的故事》《等高线地形图模型》《人体器官模型》等科普类作品在全县小制作小发明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ONE有引力”“万物生”“经天纬地”“数一数二”“千变万化”等社团被县教体局评为优秀社团。“智慧编程”社团设计的《未来智能寝室大门》在全市中小学生小制作、小发明作品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并参加第二十三届河南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获奖。“数一数二”社团录制的微视频《淅川县高附中2104班小可爱们的一天》在南阳市二十五届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荣获奖;2位同学参加的“创意智造”作品在第二十五届河南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获奖。淅川一高附中也先后荣获“南阳市五育并举实验学校”“河南省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提质行动首批管校合作校”“河南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等荣誉。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期。学校通过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寓教于乐和科学赋能的教育模式,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积极探索总结科学教育“6+”方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初中生,这不仅是“教育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有效探索,更是淅川教育迈向新高度的又一发力点。(淅川县教育保障中心 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