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教育信息
第6期
南阳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25年3月10日
———————————————
淅川县:科学之光点亮学生创新梦想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要求。近年来,淅川县坚持把科学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以科学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以科学课教学为渠道,以丰富多彩活动为载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名师引领,发挥科学教育示范带动作用。淅川县科学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由省名师、省教师教育专家、市拔尖人才姚成儒担任,成员由10名省、市、县一线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成员秉承“深耕细研、和谐共生、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立己达人”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聚焦课程改革、课标研究,着眼课堂教学、素养提升,立足示范引领、服务教学的专业化成长平台。
工作室潜心研究科学教育工作中的“真问题”,不断产出优秀成果,引领广大教师以“大先生”为志,让知识的传递与品格的塑造同向发力,要像春雨润物般滋养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播撒真理的火种,守护个性差异、守望教育初心。开展大规模的校长、骨干教师分层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校长做教育改革的“破冰船”、学科教师成课程创新的“拓荒者”。大力开展名师示范课、专题讲堂、送教下乡等活动,着力打造“名师领跑、骨干跟跑、全员共跑”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大比武”平台,让市县两级竞技场成为教师蜕变的“淬火池”,让每位教师在切磋琢磨中实现“四维提升”——教学实施能落地、教研创新能破题、课程开发能出彩、育人实践能生花。
优化课堂,激发科学教育学习兴趣。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淅川县从科学课堂模式探索和教研模式创新两方面下功夫,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五环十步”教学法。“五环”是导、学、练、展、评;“十步”指创设情境、问题生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思联动、变式训练、分享展示、质疑解难、建构总结和堂清检测。将科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板块有效融入课堂环节中,有效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推行场景式、沉浸式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科学思维。
“‘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导学的引领者,让学生在实际中悟出道理,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淅川县第三小学教导主任肖玉红对“目标导学”实验教学有着深刻感悟。
该县第九小学科学教师朱建琳说:“研磨课让我们不断挑战自我,优化教学设计,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实验教学更加高效,学生们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每一点改进都可能使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新的飞跃,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
丰富载体,拓宽科学教育实践路径。淅川县通过“创、建、评、探、融”活动把“讲堂”变“学堂”,把“教室” 变“学室”,拉近学科与生活的距离,拓宽科学教育实践路径。
“创”是举办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自制教(玩)具暨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参赛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建”是组建多样化学生社团。各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有“小科技社团”“趣味物理社团”“实验社团”“编程社团”“泥塑社团”“根雕社团”等学生社团。各学校充分利用这一阵地,丰富课后服务项目、拓展服务时间,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评”是开展科学优质课和实践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县级中小学科学教学和实践优质课评选活动,通过评选提升教师对科学课程的综合设计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实现从“教知识”“育能力”到“提素养”、从单科教学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从统一教学到分层达标、从纸笔测试到表现性评价的转变。
“探”是丰富课后服务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研究观测等,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引导支持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长期开展科学探究和实验,砥砺科学品格、立志科技报国。
“融”是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中小学科学教学跨学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通过研讨观摩相互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不断加强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拓宽科学教育领域,加强学科之间多维度的融合发展,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推进,淅川县在科学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师生共进的良好局面,构建了高质量的育人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淅川县教体局先后荣获“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优秀组织单位”“全市优秀自制教具、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优秀组织单位”“全市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全市普通高考质量先进县(区)”“河南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等称号。
(淅川县教育保障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