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教育信息
第9期
南阳市教育局办公室编 2025年3月25日
———————————————
激发科技创新潜能 奏响实践育人旋律
淅川县中小学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扎实开展
为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师生创新精神,激发青少年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3月19日,淅川县教体局在该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学校举办全县2025年中小学幼儿园自制教(玩)具暨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来自全县38所中小学(幼儿园)288件作品参加展评。
此次展评活动以“编制科技梦想,播种创新种子”为主题,旨在促进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创新和发展,引领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聚焦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培育,把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培养中小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自启动以来,全县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各乡镇、各学校组织师生团队利用课余时间精心制作教(玩)具和科技创新作品。活动展评范围面向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生,共分学校自评、集中展评、现场互评、专家评审四个阶段进行,参展作品分幼儿园自制教(玩)具、中小学自制教具、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编程四大类。内容涉及实用生活、环保节能、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等众多领域,活动作品包含了科学、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许多作品不但具有跨学科整合、而且融入了实践创新和艺术,体现了STEAM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不仅代表着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为应对未来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前瞻性探索,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创造力,充分展现了师生扎实的科技素养和无限的创造潜能。
活动现场,一件件独具匠心的自制教具和创意小发明令人目不暇接。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废旧物品如饮料瓶、纸盒、旧衣物等,巧手改造成实用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具设计巧妙,能直观展示数学几何原理;有的则将科学实验器具微型化,便于课堂演示。小发明作品更是亮点纷呈,从自动浇水的花盆到智能垃圾分类箱,从简易太阳能风扇到会发声的智能书包,每一件都凝聚着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奇思妙想。在展评环节,小发明者们自信满满地向评委老师们介绍作品的设计理念、制作过程及功能用途。展评现场化身为充满科技魅力的“未来实验室”,师生们化身“小小发明家”,自信讲解作品背后的创意故事。遥控六躯太空火星车、太阳能风扇、风力发电模型、智能遥控车等一件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作品,赢得阵阵掌声。评审专家从创新性、科学性、技术性、启发性、实用性、综合性六个维度对每一件参展作品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定和点评,既关注作品的科技含量,更看重其教育价值。一件件凝聚着创新与智慧的作品,不仅是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做中学"理念,更是师生对未来科技的美好畅想。
通过现场展示介绍和专家评委的严格评审,活动最终评选出自制教(玩)具及小制作小发明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其中70余件作品脱颖而出,48件作品报送参加市级评选活动。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意、交流智慧的广阔舞台,更点燃了全县教育系统科技创新的燎原之火,必将在师生心中播下探索与创新的种子。通过众多匠心独具的作品,见证了知识从课本走向生活的生动实践,感受到了师生们用科技赋能教育的无限可能。下一步,淅川县将按照科学类课程标准学段目标、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统筹校内校外资源力量,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更加完善,持续深化教(玩)具研发与科创教育融合,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淅川县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工作,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协同育人,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
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动脑”。科学课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是提升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淅川县从科学课堂模式探索和教研模式创新两方面下功夫,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即“五环十步”教学法。“五环”是导、学、练、展、评;“十步”指创设情境、问题生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思联动、变式训练、分享展示、质疑解难、建构总结和堂清检测。将科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实践活动等板块有效融入课堂环节中,有效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推行场景式、沉浸式、联动式学习,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课堂导学的引领者,让学生在实际中悟出道理,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坚持开展有观察、有体验、有探索的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知和创新创造能力,在孩子心中种下“创新”的种子,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
开展科普活动,让学生“动心”。科普活动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该县每年举办一届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自制教(玩)具暨学生科技创新小制作小发明展评活动,各式各样的小发明小制作,从简易的机械装置到环保的生活用品,从常见的物件制作到富有科技含量的航天制品,无不体现出孩子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科学原理的理解。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展览、科普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在校园内设置科学文化长廊,展示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展历程、科学前沿成果等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媒体、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对“科普进校园”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科学教育社会影响力,开通"云端科普站"整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实现科普教育可视化、场景化、数字化。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体验,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将科学梦想深植于学生心田,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点燃学生们热爱科学的激情。
实施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动手”。跨学科教学不仅是打破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跨学科教学活动时,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具有挑战性的跨学科实验项目。例如,在探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这一主题时,不仅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还结合地理知识,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域酸雨形成的差异及原因;同时,引入生物知识,探讨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该县一高附中教育集团物理教师寇磊说,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实践活动,如:制作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让学生从跨学科角度与同学交流制作过程;调查日常生活用品(如厨房用品)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论证自己所提建议的合理性;了解我国古代“龙骨水车”的工作原理,尝试设计此相关装置,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促进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与交叉创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淅川县教育保障中心 供稿)